钛酸酯偶联剂201(67691-13-8)
- 价格: ¥22/千克
- 发布日期: 2019-09-25
- 更新日期: 2025-08-21
产品详请
产地 |
湖北
|
品牌 |
国产
|
用途 |
工业大生产
|
英文名称 |
钛酸酯偶联剂201
|
包装规格 |
25千克/桶
|
CAS编号 |
67691-13-8
|
别名 |
钛酸酯偶联剂201
|
纯度 |
99%
|
分子式 |
钛酸酯偶联剂201
|
钛酸酯偶联剂201
中文名:钛酸酯偶联剂201
CAS:67691-13-8
中文别名:钛酸酯偶联剂201
英文名:钛酸酯偶联剂201
性质:钛酸酯偶联剂201的化学性质请参考西亚试剂相关介绍
用途:偶联剂
产品类别:催化剂及助剂
硅烷偶联剂A-187
中文名:硅烷偶联剂A-187
CAS:
中文别名:硅烷偶联剂A-187
英文名:硅烷偶联剂A-187
性质:硅烷偶联剂A-187的化学性质请参考阿拉丁相关介绍
用途:本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原件密封胶和胶粘剂行业
产品类别:催化剂及助剂
硅烷偶联剂A-174
中文名:硅烷偶联剂A-174
CAS:
中文别名:硅烷偶联剂A-174
英文名:硅烷偶联剂A-174
性质:硅烷偶联剂A-174的化学性质请参考中国化工网相关介绍
用途:结构硅烷偶联剂的分子式一般可用RnSiX,n<4自然数,通式来表示。其特点是分子中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的反应基团,其中R基团是非水解的可与有机物反应的基团,如乙烯基、烯丙基、氢基、环氧基、琉基、丙烯酰氧丙基等。X基团是可水解的基团,它是与无机材料反应不可缺少的基团,如甲氧基、乙氧基、酰氧基、芳氧基、叔丁过氧基、氯等,它们水解以后生成Si-OH基,而与无机材料如玻璃、白炭黑、金属等缩合。偶联机理硅烷偶联剂包括硅烷偶联剂a174在提高复合材料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解释所有的事实。常用的理论有化学键理论、表面浸润理论、变形层理论、拘束层理论等。其中前两种理论较为普遍。1.化学键理论在硅烷偶联剂的偶联机理中,化学键理论是最主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硅烷偶联剂含有反应性基团,它的一端能与无机材料表面的羟基或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生成共价键或形成氢键,另一端与有机材料形成氢键或生成共价键;从而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界面有机地连接起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此外有研究认为硅烷偶联剂在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之间的作用,除了化学键和氢键之外,还存在色散力。2.表面浸润理论硅烷偶联剂的表面能较低,润湿能力较高,能均匀地分布在被处理表面,从而提高异种材料间的相容性和分散性。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在于改善了有机材料对增强材料的润湿能力。实际上,硅烷偶联剂在不同材料界面的偶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液固表面物理化学过程。首先,硅烷偶联剂的粘度及表面张力低、润湿能力较高,对玻璃、陶瓷及金属表面的接触角很小,可在其表面迅速铺展开,使无机材料表面被硅烷偶联剂湿润;其次,一旦硅烷偶联剂在其表面铺展开,材料表面被浸润,硅烷偶联剂分子上的两种基团便分别向极性相近的表面扩散,由于大气中的材料表面总吸附着薄薄的水层,一端的烷氧基便水解生成硅羟基,取向于无机材料表面,同时与材料表面的羟基发生水解缩聚反应;有机基团则取向于有机材料表面,在交联固化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完成了异种材料间的偶联过程。
产品类别:催化剂及助剂
原料现货:
偶联剂KH-602 CAS:
钛酸酯偶联剂NGT-105 CAS:
硅烷偶联剂JS-D838 CAS:
偶联剂791 CAS:
硅烷偶联剂DL-171 CAS:
硅烷偶联剂KH-171 CAS:
硅烷偶联剂 CAS:211519-85-6
偶联剂602 CAS:
硅烷偶联剂ND-42 CAS: